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于都县梓山酱油

    信息发布者:康文志
    2018-07-09 22:57:13    来源:于都在线   转载

     

    于都酱油,历史悠久,久负盛名,以其浓度高,色泽鲜艳,酱香浓郁,酱体醇厚,经久不坏,愈存愈佳等特点,深受老百姓欢迎。梓山系于都县酱油之乡镇,其以独特的地理位置,悠久的历史传承,打造出梓山酱油独特的传统风味。

    据《于都县志》(1991年版)记载:清代,有酱坊加工酱油,梓山酱油列为贡品。酱油加工之始,时有豆油、瓜油、伏油、酱娘之称。民国时期,梓山酱油素负盛名,以味美色佳,香甜独特,越陈越鲜等特点畅销全省各地。解放前夕,县城李宝顺开设酱油店,产品远销福建、广东等省。新中国成立后,于都国营酿造厂专设酱油小组,改县副食品厂后,仍生产酱油。60年代,银坑、梓山相继办起酱油厂。1982年起,个体户生产酱油遍布各乡。1983年7月经国家工商局核准注册的的《梓山牌》酱油,产品远销四川、广东、福建、安微、北京、上海等省市。因资金、设备、原材料缺少,传统产品发展不快。1985年专业加工酱油的有梓山和银坑2个乡办企业,年平均职工人数16人,加工酱油259.75吨,产值3.8万元,亏损0.4万元,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.5万元。

    又据《于都县志1986—2000)》(2005年版)记载:梓山酱油是县内驰名于省内外的传统特产,清代时被列为贡品,有290多年的生产历史。1982年新产品一一黄豆酱油,被华东地区调味品协作组评为一级酱油,进入国家同类产品的先进行列,并在北京中国农产品展览馆展出;1984年又被评为赣州地区调味品类第一名,并于同年作为优质产品载入《中国食品年鉴》。其制作方法:以优质黄大豆、大乌豆、蚕豌豆和21种中草药为原料,在传统酿造基础上,采用封缸、倒缸和操缸三结合,沿用特色古法、日晒夜露等结合现代化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的“梓山”酱油,它具有浓度高,烹调不酸,味鲜色佳,醇香可口,粘沾性强,久不沉淀、不浮白、不变味特点,无色素、无添加剂、无防腐剂、具有祛病健身之功能,是凉拌热炒,烹调佳肴的优质调味品。

    赣州府志记载:酱油春末夏初用大黑豆蒸晒,再以盐水浸豆,久晒出味,然后去豆取汁熬为油。制造如法则色黑味甘,经久不坏,最为佐撰佳品。此惟雩都所出最上,诸邑不及。

    据有关资料记载,明朝万历年间坝老曾屋开山祖华台公在梓山结庐筑舍,始熬酱油,香飘千里,获誉乡里,至今已有近四百多年历史。李成桢便是其工艺传承的弟子之一,其子李玉成继承和发扬了酱油制作工艺的精髓,云游四海,遍访名师,取经回归故里,在梓山龙口村山脚下开创了于都县梓山御酱坊的历史。于都县梓山御酱坊自成立以来,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工艺酿造酱油产业的发展,传承于都县梓山镇独特的清朝贡品百年酱油的制作工艺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现在已形成了产业化、现代化的科学酿造工艺。

    于都“梓山”酱油,是于都特有产品。传承数百年经久不衰。其以独特工艺,特定的品质倍受消费者的青眯,目前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,产品行销江西、广东、福建等多个省市,深受消费者的喜爱。

    (供稿:于都县志办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